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农历二十三、二十四、二十五日是“三伏天”,但是关于“中伏”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,说法也不尽一致。最近网上流传的很多说法,让人摸不着头脑,甚至有些引起了误解。那么究竟中伏是什么意思呢?下面,我们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。
中伏是三伏天的一个重要部分,是指24节气中的“大暑”前后10天。也就是说,从7月23日开始到8月1日,这段时间是中伏。而“中伏”,其实是“仲伏”的简称,是三伏天中的第二个篇章。‘仲’,就是中央、中间的意思。
相信很多人都会把“中伏”和晦气、不吉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,认为这个时候会有灾害或多病的可能。其实,这是一种偏信的观念。因为古人认为“三伏天”是非常炎热的天气,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,所以在此期间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、调整作息,避免中暑等情况。而且,节气是天文学的概念,与灾变、疾病等没有任何关系。
在中伏期间,气温会一直处于高涨状态,尤其是在大暑节气之后,中午时分的强烈紫外线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。因此,要尽量避免在11点至14点从事户外运动等高强度活动,做好防晒措施,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。
中伏时节,也是很多健康问题高发的时期,需要格外留意饮食,避免食用过于辛辣、刺激性强的食物,否则可能导致肠胃不适、口腔生疮等症状。尤其是老人、儿童、孕妇等体弱者群体,更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,避免中暑、脱水等不良反应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