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丰七年,岁在癸丑,九月初九夜,与故人杨公饮止戈亭上。扶歌堂南楼,临水而望,予谓杨公曰:“今之秋景,为吾心之所喜,独不及此乎?”杨公笑而不答。已而予乃歌一章,名《水调歌头》,其辞曰: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!
各自安闲乐,各自骑马放。世间行乐亦如此,古来万事东流水。此篇赋咏,笔调悲凉,诉说了苏轼前半生“飘零四海,归来仍是少年”的的历程,蕴含了道家的感性理念。这首《水调歌头》深深地打动了后人。
苏轼之所以能在文学上成为至高无上的巨匠,一方面在于他德、行、才、学兼备,更为重要的是他写作中面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灵魂的自我运作。苏轼享受人生的同时,也在借他人之低谷而反思自己,思考怎样去面对人生的种种磨难与逆境,他的思考与反思,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写作当中,还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当中。
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,更是一位富有哲学思想的多才多艺的文艺家。一个人只有看到了人生中自己的黄昏,才不会迷失于疯狂的人群之中,方能在苟且的日常生活中寻得一些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