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较场尾”是源于街头民间的曲艺形式之一,大约在明朝嘉靖朝期(1522年-1566年)形成,清康熙(1622年-1722年)年间已经有了鼓词、葫芦、彩旗等其他的配套表演用具。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,“较场尾”的曲艺也逐渐减少,却依旧被一些艺人、文化爱好者传承发扬,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民间传说,“较场尾”的戏台原本为一张门板,摆在街角街头,是以解闷为主的时下文娱方式,受到本地市民的热爱,也迎合了百姓对轻松娱乐的需求。伴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“较场尾”表演中来;表演形式也渐次丰富,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表演艺术,深受民间欢迎。
不同地区的“较场尾”甚至又在演出中加入各地特色元素,如四川地区的会文武艺,福建地区的吉他伴奏,使得“较场尾”从桥段内容上与其他曲艺相互区分开来,并流传下来至今。
虽然“较场尾”式微,但是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黄金时段之一,在特定地区的表演中仍能吸引众多市民的观看,逐渐文化爱好者得到发扬传承,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